优化推广

人民日报:线上舆情与线下舆情应对的关系

网站编辑:颐搜网 | 发表时间:2023-06-05

编者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上一系列“风起云涌”的舆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一些省市将网民的呼声转化为更加具体的防控措施。 那么,应该怎样应对舆论呢? 线上舆论与线下处置有什么关系? 看看正确的坐姿!

线下实体处置与线上舆情回应的关系

线下实体处置是基础和前提

网络舆情是社会主体在网络上的反映,是社会主体的晴雨表。 没有社会实体,网络舆论就不复存在。 每一次网络舆论事件之后,都会有一个社会实体的归因问题。

当前,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意见和诉求。 群众上网,舆论也上网。 网络舆论频频高发成为常态。

同时,线下处置效果影响线上舆论走向。 突发事件实体处置效果越好,群众网上反应越好,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性越强。 可能会加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云南大理市“截获”来自外省市的防护物资。 因实体回应不当,引发网络批评。

回应网络舆论

对离线实体处置做出反应

网络舆情是线下实体事件在网络上的真实、虚假、全面或偏颇的反映。 只要实体赛事上线,就会产生舆论,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中性的,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在互联网环境下,虽然人们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但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 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落入塔斯托陀的圈套。

因此,当网络舆论泛滥,特别是突发事件引发的虚假信息不断增多时,有关部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引导,让正面真实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谣言和恶意攻击归于沉寂。

同时,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实体处置的有效性。 网络舆论引导得当,网络上积极的声音越多,舆论氛围越好,实体处置越容易赢得舆论的信任和支持,处置的效果就会越好。效果会; 会“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实体处置进程,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实体事件。

线下实体处置

离不开网络舆论回应

人民日报:线上舆情与线下舆情应对的关系

实物处置的效果影响网络舆情走向,而网络舆情走向是实物处置的重要依据。 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遇到突发事件,只有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统筹协调,才能有效应对、妥善处置。 当前,随着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应急处置工作的持续重视,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会成立实体处置组和舆论引导组两个小组。 舆情引导组根据实体处置情况发布信息,实体处置组根据网络舆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措施和进展,共同推动事件有效处置。

当前舆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线上线下脱节。 线下处置与线上应对统筹协调不足,节奏不一致,难以形成同步应对。

二是线上线下信息不对称。 因涉及主体对线下事件的真实情况、详细情况、处理等“隐瞒”或延迟沟通,导致网络舆情研判不准确,采取的措施不当。

三是线下实体部门责任不够。 有部门认为,网络上出现有关该事件的舆论后,是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责任。 这是对主体责任和履职情况认识不够。

四是实际线下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 部分涉案部门采取“拖”、“等”的手法,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甚至出现违规情况,导致“小事拖,大事拖”。

舆情应对如何做到“双线联动”?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舆情事件,归根结底都要落在对主体工作的处置上。 如何实现线下实体处置与线上舆情引导的良性联动,是有效应对线上舆情的关键。

坚持网络舆情联合测评联防

开展网络舆情监测、管控和研判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前提。 突发事件发生后,注重监测和收集网络舆情,主要是当事人的责任,也是网信、公安、应急等部门的共同责任。

有关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带头处理实体和引导网络舆论,切忌推卸责任、相互踢球。 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实现各行业全方位收缴。

遇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还要成立“联动小组”,协调值班监控,打好整体攻坚战。

要开展集体协商,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进行分析研判,把握网络舆情演变趋势,科学指导单位处置。

人民日报:线上舆情与线下舆情应对的关系

注意防止联想炒作,避免与国外事件、本地往事甚至海外事件发生关联,避免把小问题做大,掀起茶杯里的波澜。

坚持信息发布联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信息发布不及时,不断更新,就会被网友“胡乱猜测”; 会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处理突发事件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信息发布要集中到一个部门,及时建立统一的发布渠道,把声音“第一时间”发声,做到统一发布、口径衔接,避免各自为政战,保证权威性和准确性。

坚持多声部联合动态发声。 按照统一指挥安排,事涉主体要主动发声,澄清事实、措施等,相关行业部门、主管部门、权威专家等也要从各自领域积极发声。有条不紊地组成协奏曲。

坚持线上线下同步跟进。 实体部门对网上反映的常见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公布真相,澄清谣言,着力推动事件化解; 及时了解网上动态,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引导督促有关部门回应关切; 及时沟通信息,确保线上线下一致性,避免信息不对称对决策的影响。

要建立健全“双线联动”机制

线上线下“衔接”的程度,决定了事件处理的速度和效果。

一是源头防范机制。 树立网络舆情处置是应对突发事件最后一关的理念,把这一关前移,明确网络舆情应对属地管理职责和部门主体责任,推动网络舆情从“末端处置”转变”要“源头治理”,把问题解决在源头上。 对一些可预见的舆情,如重要会议召开、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政策出台等,要及早评估,预判舆情风险,早做准备,早抓小,防微观。

二是应急机制。 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职能职责,经常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统筹协调、现场处置、舆情监测、新闻发布、后勤保障等工作分工部署,实现“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管控“三同步”。

三是新媒体推送机制。 目前,新媒体和自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突发事件发生后,更多的信息传播到不同的“圈子”(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 要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利用网民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习惯,通过“圈子、群”传播真实信息,辟谣、辟谣,同时收集网民反应。

四是人员保障机制。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涉事单位由于人员和经验不足,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其他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回应。 长此以往,可能会削弱有关部门的主动性和反应能力,也不利于有关部门提前防范源头。 为此,要落实各级各部门应对舆情主体责任,加强相关工作力量,加强人员培训,建立政治强、反应快、能力强的舆情处理队伍。 .

(互联网传播学报)

寻找记者、求报道、求助,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信息站”。 全省60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我要报道

TAG标签:网络舆情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颐搜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psem.cn/yhtg/show1007.html 若本站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