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推广

如何管理网络舆情,是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网站编辑:颐搜网 | 发表时间:2023-05-05

近年来,学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甚至引发其他社会矛盾。 面对突发事件,学校制定了各项应急预案,以便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和引导。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空间已成为舆论表达的重要空间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在网络空间高度关注,发出各种声音,对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管控网络舆情,正确引导舆论,是学校必须面对、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突发事件引起网络关注的原因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校园突发事件因其后果的危害性,成为社会和网络空间关注的热点。 系统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舆情产生的根源,有助于学校及时、正确地进行舆情管理。

一、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雅各布·库宁(Jacob)提出,又称“模仿效应”。 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是指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波动。 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 由于网络的开放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认真思考问题; 他们充满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 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从众心理突出。 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迅速传播,引发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使学校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 热烈讨论。

2. 公民新闻的兴起

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以及网络传播促成了公民新闻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大众可以通过“快餐”的形式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 但基于种种初衷,他们并不满足于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更愿意以“现场见证人”的身份通过网络发布消息。 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整个事件应对过程的评论形成了各种舆论,影响了事件的进程。 在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媒体手中,而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借助互联网,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轻敲键盘,发布个人“权威”信息,表达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三、网络舆论负面信息突出

网络舆论倾向于与主流舆论背道而驰,引起网民围观甚至追随。 这些差异大多是由于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心理压抑所致。 很多情况下,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往往没有关注突发事件本身的相关信息,而是一味地夸大学校存在的问题,使得负面新闻不断传播、传播和吸引公众关注。 ,当负面信息叠加到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演变成危机事件。 同时,公众对学校的理想期望与现实的实际落差也增加了他们的负面情绪。 一旦负面的网络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引发网络舆论危机。

4、“眼球经济”驱动

“眼球经济”是一种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 在“眼球经济”时代,一些社交媒体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激发消费欲望、抢占市场份额,不惜触犯公共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 过分关注和追求高“收视率”、“流通量”、“访问量”,导致一些媒体过于关注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让“噱头”更具吸引力,其实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降低人格,散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以吸引眼球。 这种舆论引导的扭曲一旦牵涉到学校,学校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某一时期的极端舆论“热点”,贬损学校的声誉。

如何管理网络舆情,是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制约因素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给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诸多困难,导致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谨小慎微、谨小慎微。 对于网络舆情管理,很多学校缺乏经验,这也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此外,学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中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网络舆论话语权的局限性

简而言之,“话语权”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 谁有话语权,决定舆论走向。 学校只有自己的门户网站、BBS论坛、微博等宣传阵地,在其他媒体上没有发言权。 然而,目前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来自校外网络。 话语权的局限制约了学校舆情应急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削弱了学校化解舆情风险的能力。 目前,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化解。 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错失舆论引导有利时机的问题。 面对突发事件,如何与地方建立联动机制,切实加强舆情管理,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责任“无限扩大”

网络舆论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关注点通常是学校管理的漏洞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然而,仔细梳理和分析舆论指责的原因,往往会导致学生安全责任“无限转嫁”到学校。 事实上,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而不是监护的关系。 此外,学校还承担着很多“无限的社会责任”,学校突发事件一般需要学校单方负责解决。 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管控网络舆论,学校固然有责任,但也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担起教育和保护学生的重任。

3.身份定义不当

在网络舆论中,学校的身份往往被公众主观定义为“强”。 关爱弱者、帮助弱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 在对待强者与弱者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习惯于站在弱者的角度来确定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成为网民同情和支持的对象,而学校则被网民视为坚强的责任主体。 这种强弱身份的主观界定,与对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尊重背道而驰。 网络舆论反映的社会舆情和态度的支持,将导致学校责任的无限扩大和对学校的质疑和指责铺天盖地,使学校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网络舆论增加了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难度。 如何依法依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是各类学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何管理网络舆情,是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决策

建立规范的组织架构,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管理,完善网络舆情决策程序,是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长效机制。工作联动机制。 同时,在应对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组织要深入调查,查明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充分收集和听取各方意见,作出处理决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

舆情监测是对网络平台舆情、舆情的监测和预测。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热议。 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讨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监控和应对,往往会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 舆情监测对学校来说非常重要。 完善的信息资源可以准确把握网民的思想轨迹。 要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殊时期重点监测,关注网民主流声音和负面情绪,从舆情信息收集整理等方面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反馈给广大网民。有关部门。 同时,要做好舆情研判,通过来源分析、真实性分析、分类分析等方式对舆情走向进行研判,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案,采取措施。确保舆论得到彻底解决的对策。

3.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友们不仅关注突发事件本身,还关注突发事件的起因、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与事件相关的其他情况,尤其是学校处理事件的态度和方式. 网民形成或扩大舆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期待事件得到合理解释的方式。 如果等待时间过长,他们会对学校的处理工作产生怀疑,进而聚集大量的负面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对抗情绪。 同时,互联网的便利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学校必须面对它,不能回避它。 要及时通过微博、门户网站、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学校处理事件的情况。 解答公众质疑的方法、流程和措施,提高赛事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知晓真相,有效控制负面舆论,防止虚假信息肆虐传播,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4.注意网络舆论的平衡和引导

加强网络舆情的制衡和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中防范舆论危机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论平衡者”队伍,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引导作用和优秀学生的表率作用,引导化解负面舆论,控制负面舆论发展势头和矛盾激化,防止舆论危机。 二是重视“舆论领袖”教育和舆论领袖培养。 意见领袖是对网络空间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 他们经常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并对他人的观点施加影响。 意见领袖的意见很容易被学生网民所关注和认同。 学校要重视学生“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遏制负面舆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

五、注意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身心问题,如恐慌、焦虑、抑郁、抑郁等,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调整和干预。 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不到位,可能给学生带来持久的心理阴影和心理压力,进而导致一些不可预知的危机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应高度重视,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或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心理干预辅导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排解内心困惑,恢复心理机能。 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消除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6.开展网络舆情处置事后评估

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可以有效总结经验,查找漏洞,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对和处理舆情的能力,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平息后,学校应组织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对突发舆情事件的起因、传播特点、事件处置等进行总结分析,客观评价处理效果,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学校应对舆论的能力。 网络时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响应网络舆情,解决问题。

TAG标签: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颐搜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psem.cn/yhtg/show885.html 若本站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