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

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应树立真实观处理好观点与事实的关系

网站编辑:颐搜网 | 发表时间:2023-05-21

人民网-新闻战线

摘要: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比任何技术手段都更为深刻,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当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网络舆论治理能力,要树立真相观,处理好观点与事实、局部真相与整体真相的关系; 在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中树立责任感,培养责任感; 树立生态观,把握多元、平等、正面舆论的原则; 树立青年观,培养青年意识,相信青年的力量。

互联网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它对社会的影响比任何技术手段都要深远。 事实上,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社会和全媒体时代。 网络连接、数字内容和智能应用使社会存在状态呈现网络化特征。 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并存,其影响尤其是舆论影响力与日俱增,线上信息对线下行为的影响日益明显。 网络舆论对全社会舆论具有设定集体议题、形成认知框架、引导行为选择的作用。 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当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网络治理水平,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应对网络时代新挑战,应从法律层面把握网络空间的存在本质,从概念层面探索网络空间舆情治理新思路,推动互联网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最大增量。

网络空间的本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普及率为59.6%。 其中,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接近100%,人均日均上网时长接近4小时。 ①互联网普及率高、网民规模增长快、网民使用依存度高,是网络空间“三高”的生动图景。 手机几乎成为人体的“新器官”,无线网络几乎成为社会的“新空气”。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把报纸比作“舆论纸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的信用卡”。 这一新空间的形成体现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资本推动技术变革和应用的强大力量。

网络空间作为信息平台。 互联网的兴起源于信息的异地传输和海量信息的传递。 从军事领域到学术领域再到商业领域再到全社会,其信息平台的功能逐渐扩大和稳定,成为当代公众获取新闻和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信息平台存在的本质来分析网络空间的影响,任何传统新闻媒体不进入网络空间就无法获得强大的传播力,而更具有颠覆性的是:任何搜索、聚合、社交网络公司都具有媒体属性,尽管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声称自己只是科技公司; 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具有记者属性,尽管公众认为他们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个人行为。 从根本上说,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中心化的信息传播行为已经让位于分散的信息传播行为。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社交平台。 在《从纸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一书中,英国学者汤姆·斯坦迪奇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手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多种媒体,认为这些媒体都具有社会属性,互联网的出现只是进一步凸显了媒体的社会功能。 书中提到,“流行了几个世纪的基于分享、抄送、个人推荐的社交媒体,如今正借助互联网之风强势卷土重来。” ②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Q空间用户、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3.4%、58.8%和42.3%。 从网民在微博和微信的活跃度来看,尤其是从公众对微信朋友圈的依赖程度来看,网络空间的社交平台属性非常明显,社交粘性也很强。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商业平台。 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是网络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因。 从网上购物、网上外卖到网上理财、网上支付,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外卖用户规模达4.06亿,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1.51亿,年均保持10%以上的高增速。 网络空间的盈利能力促使大量资本进入该领域,商业力量无疑成为网络空间建设的主力军。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娱乐平台。 网络信息的多媒体形式和网络使用的个性化、交互交流,使网络空间成为良好的娱乐载体。 从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到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网络空间的各种娱乐应用层出不穷,并将迅速“走红”,形成规模化的用户群体。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76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 网剧等替代品。 而短视频内容也在向个性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其线下驱动力和转化力日益显现。

认清网络空间的存在和本质,为引导和约束网络传播行为提供了基本依据,既不能盲目行动,也不能无所作为。 事实上,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通信有其特殊性。 网络空间舆论治理,关键是要树立有针对性、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的新观念。

互联网舆论治理实景

判断网络空间舆论好坏的首要标准是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空间尤其是社交媒体成为传播新闻的主要渠道后,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越来越多,而真相越来越难以获取,以至于“后真相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流行语。

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应树立真实观处理好观点与事实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原则至今仍是网络舆论治理的核心法则。 一个不真实的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误导公众意识和行为,一方面会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使社会心理焦虑浮躁; 吸引力和公信力越来越弱,网络空间无法承载信息平台的功能。

要保证真实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观点与事实的关系。 前者是主观的认知和情感,后者是客观的存在。 在交流中,我们必须区分两者。 尤其不要把想象当作事实来传播,以免在网络空间出现“情绪跑得比真相快”的现象。 二是局部现实与整体现实的关系。 前者是微观真理和现象真理,后者是整体真理和本质真理。 在传播中,既不能泛化、点对点,也不能以本质真理的名义“本质真实”。

进入全媒体时代,党的传统媒体和中央新闻媒体等主流媒体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发展多种聚合化、互动化、体验式的新闻信息服务,如人民日报推出的“人民号”平台,吸引了数千家党政机关、高校、优质自媒体和知名人士入驻,大大提高了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引领了形成真实的网络舆论观。

网络舆情治理的责任观

网络空间的结构是扁平的,网络传播的主体是普遍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治理必须坚持“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原则,在使用网络的行为中培养责任感。 在网络传播中,匿名不应该是对滥用自由的一种保护,秩序应该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共识。 事实上,自由和负责任的在线交流符合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切身利益。

现代新闻业兴起以来,新闻界将自己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求最大限度的言论自由。 然而,滥用这种言论自由的权利,却迫使社会限制新闻界的行为。 这种约束不仅包括体现在法律形式上的约束,还包括新闻界自我反省所提出的行业自律或新闻伦理要求。 事实上,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闻界的专业精神也不是建立在无条件和无国界的言论自由之上的。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 1940 年代的《自由和负责任的新闻界》报告中,明确提出“言论自由不是无条件的道德权利”,建立“负责任的新闻界和负责任的新闻界”。 ③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西方网络舆论中,虚假仇恨信息的传播已经让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引起学界和产业界的反思。

在1918年完成的《新闻学》一书中,我国近代新闻学第一人徐宝煌先生提出了新闻“立德”的职责,“报应站在社会面前,引导社会走上正轨” ④在网络舆论治理中,要着力培养和调动网民“走在社会前列”的责任感,形成自发维护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的共识,切实加强互联网通信行业自治组织建设。 传播行为的法律边界,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行为。

培养网络空间责任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以事实为依据的信息,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三是依法传播,不传播违反宪法和各项法律的信息。 需要看到的是,网络空间作为商业平台,要求网络传播行为体现社会责任,也是保障网络商业行为健康规范的坚实支撑。

网络舆情治理的生态观

网络传播参与主体众多,使得网络空间舆论呈现出天然的多样性,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媒体舆论生态的网络舆论生态。 构建好这种特殊的舆论生态,需要遵循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舆论生态,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多元化原则,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允许网络空间存在多种声音,“多元无害”的生态充满活力; 二是平等原则。 对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甚至错误观点,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或以实名身份认真对话,切忌直言不讳地“拍板”或“抢辫子”; 三是积极性原则,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生态建设,避免出现网络空间“不敢说”和“不敢说”的问题,避免“无为”和“乱象” ”在舆论中。

在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要理解“正面宣传”的内涵。 我们强调“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机构、组织的小利益,而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大利益。 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党和人民的团结。 不能简单地把正面宣传理解为只能报道好的东西,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报道都应该是正面宣传。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面的报道,都是正面宣传。 正面力量与正面内容完全不同,一个是效果维度,一个是内容维度。 积极的舆论监督和建设性的批评举报,都是积极的力量。

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舆论生态将逐步形成自我净化和发展机制,理性积极的声音将成为主导力量。 事实上,从网络空间作为社交平台来看,这种自我净化和发展的机制已经越来越普遍。 在朋友圈传播负面和虚假信息的人,会逐渐被大家屏蔽。 这种状态是网络舆论造成的。 治理的最佳目标。

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应树立真实观处理好观点与事实的关系

互联网舆论治理的青年观点

年轻人天生就接近互联网。 他们在网络空间称自己为“原住民”,在网络空间称其他中老年人为“移民”。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空间的年轻化。 . 从网络空间作为娱乐平台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更加突出。 无论是各类直播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之所以火爆,都是以年轻人的使用和追捧为主要驱动力。

网络空间的活跃主体是青少年,网络舆论的建构主体也应该是青少年。 网络语言和网络交流习惯不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的,而是网民自发自下而上形成的。 要掌握这些语言和习惯,就需要亲近网络,长期使用网络。 在线培养母语意识和行为。

发挥青少年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培养青少年意识,在网络空间建设中积极与青少年交流,把握青少年的习惯和需求,特别是抓放松和娱乐的态度。 真诚沟通的能力; 另一方面,相信青年的力量,充分发挥青年在网络舆论治理中的作用,让青年担起责任,创造条件和资源,帮助青年实现自己的网络蓝图。 许多清华大学的新闻微信公众号定位正确,传播力强,经常有10万点击量,而这些微信公众号的负责人基本都是“90后”甚至“95后”。 ,写文章的也是年轻人。 网络舆论治理,不仅要关注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更要培养和使用能治理网络舆论的年轻人。 后者将产生更根本和可持续的影响。

网络舆情治理作为一个全新的舆论场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观念的新挑战。 这些新概念基于网络空间的存在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也给网络舆论治理带来根本性的观念变革。 从实践角度看,技术应用和法治思维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都取决于观念的转变。 新思想带来新行为,新行为带来新力量。 这样,网络空间将越来越清晰,互联网将日益成为中国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新闻理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笔记: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

.pdf,文中引用的中国互联网使用情况数据均来自这份报告。

②Tom ,林华译:From to the - Media in 2000, 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349页。

③胡羽: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231-243页。

④徐宝煌:《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 8.

TAG标签:网络舆情信息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颐搜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psem.cn/pptg/show946.html 若本站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