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推广

长沙一女子乘网约车后失联事件传播情况梳理

网站编辑:颐搜网 | 发表时间:2023-06-29

1月23日,“长沙一女子失联”事件曝光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事件中聚集了“女性”、“夜间出行”、“网约车”等多重敏感因素,相关舆论讨论也呈现出多重焦点,且焦点随着事件信息的更新而发生转移。 纵观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事件相关人士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组织发出的话语被重构。 从宏观层面看,社会整体安全感的建设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还需要公共部门、行业规范、群众参与、个体意识的共同努力。

一、舆情事件传播概况

该事件通过网络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并在不同相关主体的参与和信息更新的影响下,形成多个阶段的传播。 本次活动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媒体进驻账号的特点,传播到政务发布、新闻媒体报道等新媒体。

(一)梳理事件发展

图:舆情信息量趋势图(单位:条/条)

1月23日15时左右,新浪微博账号@澎湃视频、@澎湃新闻发布视频称,长沙市一名22岁女子乘坐网约车后失联。 女子家属发出的失踪通知书。 信息发布后,@财经网、@凤凰周刊、@新浪新闻、@华商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立即引起了部分网红和网友的关注。 在大量转发和发帖的带动下,信息量迅速上升,并在17:00左右达到峰值。

图:微博@澎湃新闻帖子及视频截图

由于失踪女子的行踪包含乘坐网约车的部分,因此网约车是确认其行踪的重要线索,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当日21:00左右,新浪微博@滴耶行政发文回应舆论关注,称通过车内录音、录像,乘客旅途中未出现异常情况。并表示滴滴将协助警方分析,希望女子安然无恙。 滴滴的回应不仅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凤凰新闻客户、@红星新闻、@段者网等转载了相关内容,也得到了中华网、央视、欢喜、人民日报等媒体的认可。和新闻客户端传播。

图:微博@川耶行收口回应截图

长沙一女子乘网约车后失联事件传播情况梳理

1月24日中午12点,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分局官方微博@河麦公安发布报警,初步排除失踪女子被非法殴打的可能性。 该通知被@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网、@新京报、@来去之间等有影响力的微博用户转发。

图片:微博@河麦公安情报报

1月24日晚上7点左右,长沙蓝天救援队在事发附近海域打捞起一具女尸。 救援队负责人表示,家属已确认是失踪女子的尸体。 详情仍有待警方调查。

(二)舆情信息传播分布

图:信息传播渠道分布

本次事件中,微博是信息产生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占比超过40%(不含转发)。 媒体、APP(客户端)、微信渠道信息量相近,分别占比21.80%、18.84%、16.87%。 此外,还有部分网友通过论坛、知乎问答等渠道转发信息或发表意见,占比2.49%。

微博频道是第一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事件信息来源。 此前,据@澎湃新闻新闻报道,相关视频和失踪人员通知仅在微信朋友圈等私域流量中传播。 目前,微博频道不仅是大量认证账号转发赛事信息、报道赛事进展的第一场所,也是网友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图:微博重点话题截图

从时间维度来看,本次事件的信息传播从微博向其他渠道扩散。 新闻媒体和客户端渠道传播滞后于微博,但报道和转载数量随着事件进展而增加; 微信渠道后遗症更加明显,信息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岳麓公安分局相关信息的传播其中,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已经超越微博,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

长沙一女子乘网约车后失联事件传播情况梳理

微博平台上,随着事件调查的进展和更新,网友情绪趋于理性,相关信息量呈现降温趋势。 直到1月25日上午,“失踪女子尸体已找到”的消息引起网友关注,表达哀悼、关注女子死亡原因等信息,使得信息量激增。微博频道再次增加。

2. 舆论反馈:情绪倾向随着信息的增多而波动

事件进入公众视野至今,舆论和争议的焦点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此过程中,媒体话语的运用、事件相关主体的参与、事件信息的更新等因素发挥着引导作用。 总体来看,与社会关注热点相关的因素往往会影响情绪表达,而客观信息的发布和情况的澄清则引导舆论回归理性。

图:舆论焦点变化

根据相关主体的介入和舆情焦点的转移,舆情发展总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媒体发布的内容包含社会热点信息,影响舆论负面关联,女性安全问题引发争论。

第二阶段,舆论争议进一步扩大,有关“网约车”的理性声音逐渐蔓延。

第三阶段,滴滴回应发布并受到关注。 反对网约车行业“污名化”的声音愈演愈烈,舆论焦点逐渐回归到事件本身。

第四阶段,发布警方通报情况、救援队搜救等客观信息,引导舆论回归理性。

第五阶段,搜救队宣布打捞出疑似失踪女子尸体,再次引发关注。 救援队确认失踪女子尸体已找到后,网友普遍表示哀悼,并猜测该女子是自杀,情绪再度高涨。

(一)初步舆论:关注事件信息,表达担忧

在@澎湃新闻披露相关信息后的3小时内,转发事件信息、分析女子情况、期盼女子安全的声音占据主流。 舆论争议主要围绕女性安全问题:一些政府账号、自媒体、网友等以此作为北京夜间出行安全知识的科普,呼吁女性注意自我防护; 宏观安全环境的构建,又归咎于“受害人有罪论”的观点。

与此同时,有舆论关注@澎湃新闻的报道,提到该女子“乘坐网约车后失联”。 他们认为这一表述隐含着因果关系,将事件与有关网约车安全的负面旧闻联系起来,并认为这起事件也与网约车有关,引发对网约车安全的担忧。

TAG标签:微博舆情监测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颐搜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psem.cn/kbtg/show1101.html 若本站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