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推广

网络舆情监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网站编辑:颐搜网 | 发表时间:2023-06-29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 从神秘的新兴产业开始到现在,它已经被大众所熟知。 目前,已有数百家政府机关、大学、科研机构、商业公司开展互联网舆情研究,数十万人从事互联网舆情工作,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紧密依赖网络技术的工作。 随着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了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也给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汇科技编辑在本文中从监测技术的缺失、监测内容的重点、监测工作的方向和监测价值的定位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01信息载体多样化,隐藏圈子增加监控难度

从监控技术的角度来看,互联网1.0时代的新闻网页、论坛、博客,以及互联网时代2.0的微博、微信,都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 传统的网络舆情监测可以通过爬虫技术抓取文本并进行内容分析。 然而,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抖音、火山、喜马拉雅为代表的视频和音频平台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互动和社交渠道。 网民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音频和视频进行信息交流。 相应的,视频、音频平台也发酵了更多的舆情事件。 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趋势已经进入视听和叙事领域,现在不仅是视频和音频,更多元的互动元素也丰富了社交媒体。 这些新的网络渠道可以承载舆情信息,但也带来了舆情监测的问题。 当前的舆情监测技术很难与时俱进,满足监测需求。 市场上的舆情监测平台普遍无法全面掌握视音频信息,也无法批量获取和分析音视频信息。

此外,随着社交平台用户更加关注私人信息以及更加严格的网络审查机制,公众在网络上的发言意愿往往会下沉到私人圈子。 在这种趋势下,不少新兴社交媒体都增加了限制功能。 例如,之前流行的“小秘圈”App通过支付系统来区分用户,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主题权限。 对于这些有加密限制的平台,舆情监测技术往往仅限于抓取内容,难以及时监测。 因此,因技术问题和平台障碍而导致的监控不足,成为舆情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网络舆情监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02 语义、话题内容分析转向情感和关系解读

从舆情监测内容来看,以往的网络舆情分析主要关注网民对舆情事件的评论,比如哪些事件更容易引起网民关注,网民在参与事件讨论时表达了哪些观点等等。 。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平台聚合功能的增强,一方面,可供用户利用的网络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网民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发布不同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多面性的网络意见表达。 另一方面,机器人生成器和网络喷子制造虚假舆论也很常见。 除了在某些事件中起到信息控制的作用外,表面的民意表达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民意。 同时,同一舆情事件的不同时间节点,舆情的话题内容或焦点不同,呈现出实时流动、变化的特点。 因此,很难满足深入了解事实本身和舆论真相的需要。

未来舆情监测将穿透网络表层言论,探究言论背后的真实表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切片式的表面舆情分析比三维的探索研究更有价值。 要更全面地把握舆情领域的动向,需要从舆情、网民与社区的关系入手。

从宏观上看,舆论场是一个情感场。 舆情处理的本质是回应舆情、平息民愤。 因此,网民在不同时间点的情绪和潜在情绪是探索社会的晴雨表。 要注重舆情监测,表达网民观点、情绪极端、舆论倾向,全面跟踪掌握网民情绪变化。 从微观角度看,网民的网络属性也是其社会属性之一。 如何与网民互动比他们说什么更有价值,因为正是不同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信息交互增加了舆论场的复杂性。 相应地,舆情研究的重点应从语义和话题的分析转向情感和关系的解读,从而进一步发现当前的社会矛盾和公众的内在需求。 这些舆情动向是决定舆情动向最终走向的关键。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舆情监测转变为舆情预测。

网络舆情监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从舆情工作来看,当前舆情监测主要是及时发现热点事件、跟踪、动态分析、研判和处置热点事件。 未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舆情监测将更多地转向舆情预测的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信息。 舆情监测机构通过对大量历史信息的详细分析和过往舆情案例的总结,可以准确预测相同或相似类型舆情事件的发生。 舆情预测也应该成为舆情工作的发展方向,因为再小的舆情事件,也可能对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造成形象损害。 对于潜在需求方来说,舆情工作不仅要及时处理、弥补,还要防患于未然,不让危机处于潜伏状态,这才是最理想的舆情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依赖于用户的各种数据,这也对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舆情监测机构必须先于传播机构掌握更多数据,提前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 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预警系统。 具体来说,未来舆情机构普遍需要建立专属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领域和行业特点的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以实现更灵敏的反应和更准确的判断。 这也预示着整个舆情行业将朝着智能化监控的方向发展。 以往粗略的“事后诸葛亮”的舆情分析报告将被有数据支撑的精细化、前瞻性的分析研究机构所取代。

04 舆情监测价值取向日益偏向实体工作层面

从舆情工作角度看,舆情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实质性工作开展,始终要与舆情工作的作用相一致。 “舆论是台面,实体是基础”的原则。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舆情治理的思路一直注重处理技巧和应对口径,忽视了实体背后的真正问题,呈现出“小技巧当权、 “缺乏大格局”,这也导致不少舆情监测机构因地位低下而缺乏发展后劲。

从行业前景来看,舆情监测的价值取向值得高度重视。 作为精细化社会治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脱离表面技巧,深入社会问题。 毕竟,把舆论表面的“草”拔掉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除非危机的内部“根源”只能走得太远。 对于舆情分析,除了准确分析研判事件、提供舆情解决方案外,还需要通过舆情发现和发现幕后问题,为解决各种痛点、难点提供决策参考和社会治理的障碍。 这也要求舆情工作者对专业或行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达到行业专家的水平,这样才能通过舆情的出现,快速捕捉整个领域的动向,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前瞻性的建议。 此外,在专业知识结构层面,擅长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不断完善和创新网络舆情研究方法,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更加紧密地结合实体工作。监测、分析、预警和决策。 构建舆论真实有机衔接的工作新模式。

TAG标签:微博舆情监测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颐搜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psem.cn/kbtg/show1103.html 若本站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