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

网络舆情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站编辑:颐搜网 | 发表时间:2023-04-30

网络舆情是指由网络和用户群体共同构成的言论传播和舆论评价现象。 在这种现象中,网民就特定事件或话题发表意见和态度,形成舆论,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群体的心理特征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网络舆论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化

网络舆论群体往往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很多话题和事件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例如,当一些重大灾难和社会事件发生时,网民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悲痛、愤怒、失望等情绪。

典型:

一个例子是 2020 年爆发的 COVID-19。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瞬间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许多人感到不安、恐慌和担忧,这种情绪反应也反映在网络舆论中。 大量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新闻、照片和视频,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慨。

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就疫情传播、治疗、疫苗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情绪因素主导了这些讨论,人们对疫情的爆发表达了更多的恐惧和担忧,而不是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这个例子再次说明了网络舆论的情感特征。 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人们的情绪反应往往指导着他们的行为和言辞,而不是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应对这种情况,要注意理解和疏导网民情绪,同时加强事实调查和科学信息传播,避免滋生虚假信息和恐慌情绪。

2.互动性

网络舆论团体的存在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关联性。 例如,当一个热点话题出现时,网民往往会进行高度互动的交流和讨论,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典型:

2019年10月,NBA与中国的争议。当时,一名NBA球队的高管发表了一条支持香港示威的推文,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愤怒。 中国官方媒体和网民开始抵制 NBA,并呼吁球迷抵制 NBA 比赛。 而此时,NBA及其球员、教练员多次发表声明,表达对中国球迷的支持和尊重,并对高管的言论表示歉意和反对。 随后,各方开始在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上对峙,就中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争论不休。 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互动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各种声音在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渠道上相互激荡。 这起事件的影响非常广泛,不仅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商业利益,也涉及到全球舆论的互动。

网络舆情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对抗

网络舆论群体通常是由特定人群组成的社区,社区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观点和立场。 当有与社区观点相悖的信息出现时,就会引发群体内外的激烈对抗。

典型:

美国大选期间“选举舞弊”之争。 在这次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 Trump)声称选举是欺诈性的,并拒绝承认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Joe Biden)赢得了选举。 这种立场分裂了美国社会。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舆论群体,互相攻击,互相指责对方的选票和立场。 这种对立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了一些暴力冲突和袭击事件。

这个案例说明了网络舆论群体的对抗性特征。 当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社交媒体上相遇时,社区内部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分裂和对立,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遇到这种情况,要根据事实、证据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4.信息识别

网络舆论群体的信息认知度低,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信息流通速度极快,新闻真伪难以判断,容易造成偏见和误解。

典型:

2016年香港旺角“暴乱事件”期间,不少香港市民和网民发布大量消息,称警方使用凶器向观众开枪,封锁媒体。 这些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但有关部门在展开调查时证实,这些消息大多是不实之词,并指责发布这些消息严重扰乱了香港社会的公共秩序。 这起事件彰显了网络舆论群体对信息认知的不稳定性,也凸显了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的重要性。

5. 追求正义

网络舆论群体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因素强烈。 例如,一些社会事件或企业丑闻曝光后,网民会关注事件的真相及其背后的权益分配,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公众号对相关方施加舆论压力。意见,以达到一定的公平和公正。 正义。

典型:

网络舆情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9年,中国教育部门严厉打击校园骚乱。 那一年,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和挑衅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 不少网络舆论团体开始关注事件的始末和处理,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舆论施压,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严厉打击校园暴乱事件,保障学生安全和权益。 . 随着网络舆论的蔓延,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管理,打击校风,也得到了网络舆论群体的认可和支持。 这表明网络舆论群体具有强烈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因素,他们通过网络舆论施加压力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公平正义。

6. 两极分化倾向

舆论群体在传播、评论和分享信息时,往往将信息、事件和人分成两极,对待信息的态度往往偏激,即“非此即彼”。 比如在“网红”翟天临一案中,有人极度谴责他,也有人继续支持他。

典型:

2017年,一篇关于“PMS(经前综合症)”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文章认为PMS是一种纯生理现象,对应女性正常的月经周期,强烈反对将PMS描述为一种外在症状。失控和不可预测的情绪问题。 不过,这篇文章的观点很快又引发了另一波反对的舆论。 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否定了女性的情绪和身体不适,认为作者没有真正了解PMS的临床表现。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和僵化,各方的批评也层出不穷。 最后,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变得两极分化,并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加剧了争议。 支持者声称这篇文章是为了拍马屁而写的,完全否认经前综合症对女性的情感影响。 反对者倾向于将 PMS 描述为一种无法避免的抑郁症,严重否认其他可能因素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变得越来越两极分化,甚至引发了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主义者之间的争论。 这个例子说明网络上讨论的话题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缺乏中立和理性的探究。

7. 社交能力和强烈的归属感

网络舆论群体通常由多人组成,他们会因为共同的话题或兴趣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社区,一般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和归属感。 比如,在高考志愿服务时,考生和家长会组成多个“志愿报告团”,在交流讨论中互相支持鼓励,形成集体归属感。

典型:

2019年香港反修例示威活动期间,多名香港市民因不满政府修改《逃犯条例》而走上街头,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组成不同的讨论组和社区进行分享信息和策略,互相鼓励和支持。 这些社区不仅在线上相互联系,还组织线下抗议和示威活动。 这种社区感使参与者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他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并为彼此提供支持和安慰,增强了他们的社交性和归属感。

8、对权威和公信力要求高

网络舆论群体更容易认可和接受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新闻,对新闻来源的公信力和信任度也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疫情期间,公众更加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疫情数据和防控政策,而对非正规渠道和个人发布的消息持谨慎态度。

典型:

2018年数据泄露事件。在这起事件中,被曝用户数据泄露给第三方公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谴责,不少人对公司的数据隐私保护能力表示质疑。 随后,一些不知名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开始发布一些关于数据泄露的不实言论,包括向政治机构泄露用户信息、利用用户信息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等。 不过,这些不实言论很快被公众识破并予以反驳,因为这些消息来源缺乏公信力和信任度,与媒体发布的经过严格核实的权威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这表明网络舆论群体对新闻来源的可信度和信任度以及对权威新闻的接受度有很高的要求。

上面提到了网络舆论群体的几个心理特征。 研究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舆情管理策略。 例如,当敏感事件发生时,政府和企业应从群体心理特征出发,加强去炒作、去传播等机制的管控,尽量避免网络群体情绪激化等。尽最大可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我们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

TAG标签: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颐搜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psem.cn/pptg/show867.html 若本站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